在位統治者 | 在位任期 | 統治概況 |
拉瑪蒂菩提(又稱烏通王) | AD1350-AD1369 共19年 |
原為羅斛國國王。因瘟疫流行,於1350年率眾遷都阿瑜陀耶,建立阿瑜陀耶王朝。 |
戴萊洛迦納(Boromo Trailokanat) | AD1448-AD1488 共40年 |
1、對阿瑜陀耶王朝的行政制度作了重要的改革。\r\n2、將軍務和民政分開。設置文、武沙木罕兩個大臣,武官沙木罕管全國的軍事,文官沙木罕管全國的民政。\r\n3、為防止王室內部爭奪王位,設立副王(烏巴臘)為王位合法繼承人,並成為制度。\r\n4、制定食田制度,稱為「薩克迪納制」。確定每個人的社會階級地位,並按社會地位的高低,分得多寡不同的食田。而一般民眾要隨土地一起依附於某個封建主,將農民束縛於土地。\r\n |
納黎宣(Naresuan) | AD1555-AD1605 共50年 |
1、又稱黑帝。\r\n2、成功抵禦緬甸的侵略,使阿瑜陀耶王朝在淪為緬甸屬國15年後重新獨立,被譽為泰國歷史上著名的五位大帝之一。\r\n3、廢除許多親王在邊境地區的領地,將全國分為若干行省,由國王任命的長官管轄。\r\n4、1591年和1593年兩度入侵柬埔寨。1594年陷柬埔寨首都。\r\n5、攻打緬甸,雖未能攻克。但使緬甸失去了霸主的地位。\r\n6、1598年西班牙和暹羅簽訂通商條約。\r\n |
厄迦陀沙律王(Si Saowaphak) | AD1605-AD1610 共5年 |
1605~1610A.D |
嵩貪王 | AD1612-AD1628 共16年 |
1、1612年英國被允許在北大年開設商館。\r\n2、1617年荷暹簽訂通商條約。\r\n3、出現了以宗教為題材的長詩《第十世菩薩的誕生》。\r\n |
巴塞通王 | AD1629-AD1656 共27年 |
1629~1656A.D |
納雷王 | AD1656-AD1688 共32年 |
1、在位期間與西方密切交往,尤其以與法王路易十四的外交而著稱,曾遣使者至法國。\r\n2、擔任外貿總監和財政大臣的希臘人華爾康,利用職權與法國勾結,使法國軍隊進駐暹羅,取得了對曼谷和墨吉的控制權。\r\n3、1688年 3月暹羅人民在納雷王病危之際,處死華爾康,將法國軍隊趕出暹羅。\r\n4、詩歌創作的各種形式趨於成熟,作品數量之多,題材之廣,為前代所未有,被譽為泰國詩歌的黃金時代。\r\n |
帕碧羅闍 | AD1688-AD1703 共15年 |
. |
帕昭‧素 | AD1703-AD1709 共6年 |
. |
泰沙 | AD1709-AD1733 共24年 |
. |
摩訶‧曇摩羅闍二世 | AD1733-AD1758 共25年 |
. |
阿迦達 | AD1767-AD1767 共0年 |
1767年,緬甸軍隊將阿瑜陀耶城攻破。暹王阿迦達身亡,維持了400餘年的阿瑜陀耶王朝結束。 |
納瑞宣 Naresuan
一雪15年附庸恥
黑帝 暹羅獨立英雄

納瑞宣(Biography of King Naresuan the Great) 是泰國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第20代國王(1590~1605)。又稱黑帝。
納瑞宣國王在1590-1605年期間統治暹羅,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是同時代的人。他比伊麗莎白一世年輕許多歲,但只比後者晚去世兩年。
納瑞宣因成功地抵禦了緬甸的侵略,使阿瑜陀耶王朝在淪為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東吁王朝(Toungoo dynasty) 的屬國15年後重新獲得獨立,被譽為泰國歷史上著名的五位大帝之一。
1563年,東吁王朝緬王莽應龍(勃固的白象王)入侵泰國,次年攻佔首都阿瑜陀耶(Ayutthaya 大城 泰國中部 在曼谷北,意為“不可戰勝之城”)將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緬甸,另立傀儡王。
1568年,因泰國力圖擺脫緬甸的控制,導致莽應龍又一次大舉進攻。
1568年11月~1569年 8月,阿瑜陀耶城抗擊緬軍圍困達10個月之久,終因內部叛變而陷落,莽應龍處死前傀儡王以後立,親緬的彭世洛太守坦馬羅闍(Maha Thammaraja )為傀儡王
納瑞宣為彭世洛城行政長官坦馬羅闍之子。原名帕那萊。14歲時曾被作為人質押在緬甸同其他傀儡國的王子一同接受了緬甸和葡萄牙式的軍事教育。
納瑞宣在1571年從緬甸贖回,立為儲君,16歲被任命為彭世洛城的行政長官。
傳說釋放納瑞宣的條件,就是要納瑞宣在拳賽中打敗緬甸的最強拳手。六年之後,這位暹羅王子成功勝出並被釋放回國。
緬王莽應龍死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緬甸各地封建諸侯重新割據。阿拉干王朝乘機率葡萄牙僱傭兵進犯緬甸。
1584年東吁王朝繼任緬王莽應里(緬名南達勃因)命令納瑞宣率部隊協助他去鎮壓阿瓦的叛亂,並想乘機殺害納瑞宣。
納瑞宣事先獲悉這一陰謀,在孟肯宣布獨立。莽應里得知消息後一鼓作氣擊敗猛勺,並立刻回師勃固。納瑞宣被迫主動撤退,但帕瑪哈烏拔拉率軍緊追不止。
根據傳說,在河東岸,納黎萱以一支火箭準確射死了河西岸的緬軍將領,使得緬軍被迫撤退。

1585~1586年,緬軍三次進犯泰國,並一度包圍阿瑜陀耶城都沒有獲勝。此後泰緬之間開始了長期的泰緬戰爭。
1590年納瑞宣父王坦馬羅闍去世,帕那萊正式即位為王,時年35歲。始稱納瑞宣。
在位時,廢除許多親王在邊境地區的領地,將全國分為若干行省,由國王任命的長官管轄。獎勵商業貿易,促進經濟發展。
1591年和1593年納瑞宣兩度入侵柬埔寨。1592年底,泰緬主力決戰於泰國廓沙拉,結果緬軍大敗,其統帥即緬甸王儲陣亡。1594年納瑞宣陷柬埔寨吳哥王朝首都韋洛。1595年,納瑞宣的軍隊第一次攻打緬甸首都勃固,由於阿拉干(緬甸阿拉干人(亦稱若開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清邁等援助緬甸,未能攻克。但緬甸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納瑞宣聚集邊民在毛淡棉屯田,以準備充裕的軍糧。同時與阿拉干王朝聯合,準備同時進軍緬甸首都勃固。
1599年納瑞宣從暹羅發兵,未及趕到緬甸,莽應里已成了阿拉干人的俘虜,勃固變成一片廢墟。納瑞宣因為沒有分到戰利品十分惱火,又去攻打東吁,由於後勤供應不濟而回。
這時,緬甸東吁王朝危在旦夕,莽應龍幼子良淵王(1600~1605在位)挽救了這一頹勢,佔領以阿瓦為中心的“糧倉”地區,保住了上緬甸半壁河山。
1605年納瑞宣在攻打阿瓦時因疽疾併發而死。
泰國歷史存在的問題是,其19世紀以前的整個歷史,都缺乏可靠的物質材料來佐證。泰國以前把歷史記載在棕櫚葉上,在葉子腐爛之前複製。
每次複製都會對歷史記錄進行“改善”,為的是讓某些國王看上去更具英雄色彩,但編撰者因此難免有不實之詞。更增加了納瑞宣傳奇色彩。
泰國許多歷史記錄毀於與鄰國的戰爭中。1767年緬甸人攻陷和洗劫了暹羅首都阿瑜陀耶((Ayutthaya),他們把皇室圖書館的藏品用作燃料,以熔化佛像上的黃金。
1767年4月7日緬王孟駁的軍隊攻陷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朝遂告結束。